大家好,这里是还在制作下一款场景的某蛙,鉴于即使做好了拍完也不会很快发出来。加上另外的几个都还处于打过了招呼但是东西还没来的状态。今天就得空填一下说了有一个月的坑。
观前提醒:本帖讨论话题仅限于有一定手办拍摄经验,尝试场景搭建拍摄的老玩家,新手谨慎观看,标题仅供娱乐,绝不推荐跟着买买买。
——在长时间的手办拍摄实践过程中,我日渐感到大家都在使用的中长焦微距有其局限性,虽然在拍摄特写或肖像时,其稳定的透视关系和狭窄的构图可以带来不会出错的出片率,但是在应付手办场景拍摄时往往会造成拍摄角度过于狭窄,花了大力气做的场景拍不全,或者想拍全需要离得很远来拍造成透视关系的问题:
经过观察,绝大多数的拍摄者在拍摄手办场景时都习惯搭建好场景后退到场景外面用中长焦来拍摄(这里用我自己之前的花絮来说):
透视的基本原理就是所谓的近大远小,进一步延伸,两个物体和观察者距离的“比例”才是造成透视关系变化的最大影响因素。因此,在离得较远时,所有的物体,无论是主体还是前中后景,相对于观察者或者说相机的距离之比是更加接近于1的。也就是说透视是比较弱的,更近的物体和更远的物体大小相比差异不大。或许这个原理不是所有人都清楚,但是所有人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习惯会产生一种认知,那就是使用长焦拍摄的场景图有一种说不上来的“不和谐”。其根本,就来源于跳脱于场景之外的,“墙外人”视角下的“不和谐”: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最近的几个相册都尝试使用了更加广的镜头,推进到场景内来进行拍摄,以求消除这种不和谐感,让镜头视角更加投入进场景中,创造一种“临场感”或者说“互动感”:
|
|
|
因为切切实实地在场景环境“中”进行了拍摄,而不是“穿墙视角”,这些拍摄起码从透视的角度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更强的“氛围感”
用一个直观的例子来做对比:
|
|
120mm(等效全画幅95mm,FOV 21.5°) |
50mm(等效全画幅39mm,FOV 49.6°) |
大家可以自行感受一下不同焦距情况下透视拉伸带来的临场感的不同。
我个人的结论是:拍摄手办场景图,最合适的镜头应当是等效全画幅30-40mm的带有自动对焦功能的微距镜头。在我的相机系统上,符合这一需求的仅有一颗来自佳能设计于1987年的老镜头:EF 50mm F1/2.5 Macro
这颗镜头前两天刚到手,像场覆盖中画幅完美无暗角,成像焦内锐利焦外柔和,已经拍过一组委托图(不打算发),非常好用。
再次提醒:本帖仅限于讨论手办场景拍摄,小广角绝不适合用于纯底图的拍摄,小广角绝不适合用于纯底图的拍摄,小广角绝不适合用于纯底图的拍摄。
提醒之二:50mm在我的机器上等效是39mm,真想买的话注意等效。